高霞,女,23岁。现就读于潍坊学院传媒学院2013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2013—2014学年三等奖学金。2015年于济南采集样本血,成为一名中国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一年半的时间献血两次,并积极宣传鼓励同学们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见到高霞是在潍坊学院图书馆。晚上八点的图书馆,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休息,而她依然在图书馆四楼自习室坚守着梦想。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中,我们从她瘦小的身体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
记者:在你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之前,有对这方面进行过了解吗?
高霞:说起这件事,还要从我妹妹开始。2015年7月妹妹突然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母好不容易把我们两个养大,眼看着我马上快毕业了能减轻一下他们的负担,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
记者:妹妹患病以后你的心态是怎样的?
高霞:由于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让父母少操心,医院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我去处理,所有的事我都尽可能的替父母去做。没有人会想经历这种事情,但是既然遇上了就应该坚强面对,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给妹妹治好,一刻不敢耽误抓紧时间进行配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大夫说只能在骨髓库里找找看或是用脐血,当时特别期待能在骨髓库里找到合适的配型,虽然希望很渺茫。
记者:那妹妹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高霞:病情已经好转了许多,现在妹妹可以上学了,不过每个月依然定时要去医院做检查。值得庆幸的是,这件事对妹妹的生活影响似乎不大,现在在学校学习成绩在年级里排第一名呢。
记者:可以看出来你们姐妹感情很好,所以是妹妹这件事让你决定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吗?
高霞:对。因为亲身经历的原因,我的心里一直有种难解的情怀,每次看到献血车都算算是否过了半年,是不是可以献血了。有一次我带动着同学去献血,他们对我的这种行为就很不理解。其实我也懂,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那些需要输血,血库里血紧张的时刻,没有看到过那些病人没有办法输血持续的发烧,没有看到过他们痛苦的表情,没有体会过家属万般着急的心。正是因为有深切的体会,我才去做这些,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因为这个社会上有人需要。
记者:在这段时间里你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人?
高霞:当然有。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我家庭遇到困难时,班里的同学和辅导员老师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其次是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一位军医孔大夫,他的职业责任感、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坚持并有信心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后我想感谢国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妹妹这次生病,无论是国家的医疗政策还是政府资助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惠民的政策的支持,我们真的是非常困难,特别是在大病救助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记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以后,你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霞:可能就是更加坦然的去面对生活吧,觉得每一天都特别珍贵,所以要努力让每一天都过得更有意义。今年五月份,负责山东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卢朝霞,为爱奔走一生,积劳成疾,猝然长辞,一颗坚强而纯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看到她的事迹,我写了这样一句话“也许有人真的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做着不为什么的坚持,也许你也可以这样做,也许你应该这样做。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队伍,给需要的人一丝生的希望”。我想这也是她所希望的。
记者:其实我们都知道,骨髓移植是有风险的。你希望你的造血干细胞与别人配型成功吗?如果有一天配型成功了,你会去吗?
高霞:希望也不希望吧。希望是因为,我希望我能够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这个社会给了温暖与帮助,我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个社会做点贡献,传递内心的善念。不希望是因为,我希望得这种血液病的人能够越来越少,希望永远不会有人会与我配型成功,遭受病痛的折磨。不过如果配型成功了我当然会去,而且是一定要去。其实现在有很多人悔捐,让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的病人再次失望,我特别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前几天我还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微信公众号下留言,特别特别渴望国家社会在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再大些,让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给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带去生的希望。
记者:即将大四毕业了,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高霞:最近已经考出教师资格证了,现在在准备三月份的事业编,我想如果考上的话就当一名人民教师,工作稳定,如果考不上的话,就去济南找一份工作,因为家离得近,可以经常回家陪陪父母和妹妹。曾经还想趁着年轻出去多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只想陪家人的时间多一些,再多一些。
记者:你有没有激励你的名言警句或者座右铭?
高霞: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可能这一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但是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明白其实活着就是一种最大的奢望。现在我唯一的一点小心愿就是希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为那些血液病患者的家庭带去希望。(图/文:张梓钰 秦希 穆振洋 编辑:李文 审核:刘先学)